网站导航

产品说明

产品说明
一封医生写给家属的「匿名信」让人“不寒而栗”……最终:涉事医生处方权被停、赔偿86万 时间:2025-09-09 16:38:56

  这不仅仅是一起医疗纠纷,更折射出医疗环境中某些难以启齿的暗面——信任瓦解、同行相残、舆论裹挟,最终谁都可能成为受害者。

  据医院抢救记录分析,患者本身有肺大疱等肺部基础疾病,可能在呼吸机支持过程中发生气胸,导致复苏困难。

  9月14日上午11时许,患者由骨科转入重症监护室,处于深昏迷状态,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。当天下午全院会诊,神经内科医生排除了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脑梗死病史;呼吸科医生则称不能排除肺栓塞。

  后续诊疗计划指出:患者病情危重,考虑缺血缺氧性脑病,给予脑保护治疗,血压稳定后可脱水治疗;存在中枢性休克,给予补液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等。

  匿名信称:“家属你好,你妈妈的死亡原因是,当时全麻气管插管插到胃里,导致无效抢救一个小时。当天李大夫和杨主任请假了。抢救一开始,薛大夫就把杨主任叫来,结果没有及时发现气管插管不在气道里,导致患者心肺复苏无效。这就是真实的原因。”

  但临汾市卫健委及临汾市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均表示,无法具体说明操作失误详情。

  此纠纷,去年,经协调,医患双方达成协议,赔偿死者家属86万元,退回患者住院预交费2.3万元。家属同意就此了结,承诺不再追究医院及涉事医疗人员任何责任,并自愿撤回相关投诉等。双方对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,临汾市尧都区人民法院出具了相应民事裁定书。

  本以为尘埃落定,谁知今年4月,家属发现:当时也被列为“责任人”的杨医生,竟当选为临汾市麻醉质控部主任。

  匿名爆料,看似“正义”,实则是把家属推向情绪深渊,把医生置于舆论火场,更是对医疗信任体系的一次爆破。

  但如果事实未清就靠“内部人爆料”定舆论罪,那每一个医生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“匿名信”毁掉的人。

  这起事件中最该被谴责的,不是积极抢救的医生,也不是悲痛追问的家属,而是那个躲在暗处、递刀搅局的人。

  医疗是“遗憾的科学”,即使医生竭尽全力,仍可能因患者个体差异、疾病复杂性等因素导致不良结局。但这起事件的核心痛点,并非“是否存在操作失误”,而是匿名信对信任的摧毁、信息不透明对程序正义的破坏。

  重建医患信任,需要医方更透明、患方更理性、社会更有序——唯有多方共同守护“专业、客观、责任”的底线,才能让医疗回归“救死扶伤”的本质,而非沦为舆论场的“角斗场”。

Copyright © 2012-2018 某某玩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